特首今周為什麼要看瑞銀香港公開賽?


@劉兆生 - 2009/11/09

Image Credit: Unsplash
  Image Credit: Unsplash

第五十一屆瑞銀香港公開賽今周揭幕,是香港球迷絕對不容錯過的高壇盛事。

先回顧去年在粉嶺上演加洞賽時精彩絕倫一幕,那幕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突然死亡」,說是歐巡賽歷史上令人最難忘也不過份。林文堂奇迹地擊敗麥爾萊(Rory McIlroy)和摩連那利(Francesco Molinari),成為繼1998年的姜旭淳(Kang Wook-soon)後首名亞洲人奪得瑞銀香港公開賽冠軍。

當時林文堂在第一個加洞賽發球後偏左,在場觀眾以為他没有勝出希望之際,豈料他在這粉嶺著名的第十八洞標準四桿洞球道旁樹底下,拿出八號鐵桿,像變戲法地打出了驚險的第二桿,眼看白球飛穿擋著球道左邊的樹林,再輕巧地落在果嶺上,離旗桿只有三呎,觀眾歡呼雷動,連上水居民也能聽到。他安全擒來為他續命的小鳥,迫和麥爾萊同樣美妙的三桿進洞。繼而雙雙重打這洞,林文堂這次第二桿已差不多把球切入洞,奠定他個人至今最大勝利。

林文堂剛在上月在台灣名人賽摘冠,雖然前天在上海匯豐冠軍賽上嘗不到甜頭(並列第三十三位),今年舊地重遊,能否重演他神乎其技衛冕,是球迷熱烈期待的鏡頭。

另一亞洲人,打虎英雄韓國國寶梁容銀(亦是在前天上海匯豐冠軍賽上並列第三十三位),今年首次亮相瑞銀香港公開賽。梁容銀八月贏得第九十一屆PGA錦標賽冠軍,以三桿優勢令老虎在最囑目的舞台上無地自容,憑「虎」莫話封侯事,「韓」將功成萬骨枯!這經典鏡頭在電視上不斷重播,歷久常新,在亞洲高爾夫歷史上是一個極具義意的里程碑。

今年三十七歲暱稱「風之子」的梁容銀,生於以風大見稱的濟洲島,一次膝傷令他不得不放棄原以擁有屬於自己健身室的夢想,十九歲時到附近練習場替人檢球,進而打球。十八年後,梁容銀在國際高球壇炙手可熱,他今周在粉嶺初次登場,必然牽起熱情觀眾追捧,對他期望殷高,說不定大批居港韓裔球迷,星期天在粉嶺組成龐大啦啦隊為他打氣。

四年前,香港人看過南韓農民在世貿會議期間來港,連示威也花樣百出,令筆者聯想到這以團結見稱,當今高爾夫大國民族,如何在尊重高爾夫文化之同時,增添這大賽的歡樂氣氛。

不要以為香港是彈丸之地,在世界高球版圖上,瑞銀香港公開賽一直被視為亞洲聲望最高的賽事,今年正值為杜拜世界錦標賽舉辦前夕最後賽事,令其義意更為重大。由於打完今周賽事後,排首六十名的「奔向杜拜賽」(Race to Dubai)球手將能進入在杜拜舉行的賽季高潮,爭奪高達一千萬美元全球最高獎金,遂增添香港公開賽的殿堂級莊嚴地位,世界頂級球員不得不前來全程投入。

香港球迷能在一周內近距離親睹眾歐、美、澳和亞洲等球星風采,羨刹世界各地大小城市居民,香港人實在眼福不淺,也引以自豪。然而,這也可以說是對香港普通市民的一個best-kept secret。

日前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當局有意在舉辦東亞運動會後繼續申辦大型體育會,特首和局長雙曾在周日如能撥冗親臨粉嶺,向這由民間組織、享譽全球的大型國際賽事稍作鼓勵姿態,不談政策方針、六大產業、培養精英運動員和爭取獎牌等空洞乏味的長遠目的,與民同享高球樂,對一眾死守香港的中產高球迷,或許能起點意想不到的安撫作用。不用提五十一年前第一屆香港公開賽是由港督柏立基親臨頒獎的了。

今年來港球星高手如雲,包括今年世界排名第5位的諾定咸郡名將韋士活(Lee Westwood)首次到港作賽,亦正值是他顛峯狀態,近期一連串優勝成績包括贏得2009葡萄牙大師賽令他在Race to Dubai排名躍升至第一位。

緊貼著第二位的麥爾萊,去年在港大放異彩,之後馬上在今年二月在杜拜沙漠精英賽上以一桿打敗羅斯(Justin Rose)奪他個人第一個職業冠軍,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在這年僅20歲,北愛爾蘭Holywood市出生,渾身散發著加州荷里活(Hollywood)星味的麥爾萊身上。有球評家更稱,目前看來除麥爾萊外,沒有更好的人選更有機會取代老虎活士的世界第一地位。

另一具獨特的個人風格,也是名死心塌地的阿仙奴炮手粉絲,剛贏了星架坡公開賽的的英國球星保爾特(Ian Poulter),也來港鼓其餘勇,伺機偷襲。

除外國球星外,對我們中山的梁文沖亦是關鍵非常的一仗。他在「奔向杜拜賽」榜上剛在第六十位的邊緣線上,一則他要把握這最後機會,保持入圍前六十名,亦要藉此賽攆走現今暫佔亞巡賽獎金王榜首的泰國贊弟,取以代之。

最後,不能不提的是,香港青少年高爾夫球正冒起。去年十四歲在尖沙咀出生的香港業餘小將黑純一(Jason Hak),打破加西亞十三年前創下的記錄,成為歐巡賽歷史上最年輕晉級球手,今年獲贊助商盛情邀請再次在香港哥爾夫球會亮相;而另一名香港最具天分十六歲的林子豐早前亦在資格賽脫穎而出,雙雙充滿信心再踏上瑞銀香港公開賽這國際大舞台。(完)


#####

本文原刊於《信報》,現經作者修訂重刊。

[ #文化 ]




cc logo BY-NC-ND | Attributions @劉兆生 Terms

Author @劉兆生 herein proclaims all rights to this article and related contents and thus publishes expressly the sai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BY-NC-ND licence which allows for sharing with attributions while restricting commercial usage and modifications. In conjunction, Author introduces images, illustrations and other media elements which may individually be on their own different terms.